欢迎使用ruci!
本手册 是面向使用ruci 作为 代理的用户 而写的用户手册, 旨在让您快速上手。
手册的侧重点 与 代码文档不同。
代码文档(项目 doc文件夹中不在book 目录下的文件)是面向开发者的, 一般有一些 "如何编译" 的内容.
而手册专注于帮助 通过 release 下载程序包的 用户 快速学会使用ruci.
让我们开始吧! 入门
本手册基于 ruci v0.0.7 制作
ruci 入门
ruci 的可执行文件叫做 ruci-cmd, 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是使用这同一个程序。
安装ruci
从这里下载 ruci-cmd 的最新发布版:Release
发布版 以 .tar.xz 为后缀,是一个压缩包,包含 ruci-cmd 以及相关的 resource 文件夹。
压缩包对于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后缀。
windows
建议下载后缀为 x86_64-pc-windows-msvc.tar.xz
的版本
下载后,可以用 7zip 来解压,先解压出一个 tar, 再解压一遍得到程序。(或双击用7zip 打开后,进入tar之后再将其内容拖拽出来)
第一次运行时,windows 可能弹出提示,询问是否允许连接到网络,同意即可。
macOS
apple silicon(m1,m2,m3,m4) 下载
aarch64-apple-darwin.tar.xz
老机型下载
x86_64-apple-darwin.tar.xz
解压:
tar xf archive.tar.xz
第一次运行时,macOS 会提示您该程序不受信任,您可以到 设置-隐私与安全 中,许可本程序的使用。
注:编译运行则不会出现此提示。
x64 linux
建议 x64的 linux 用户下载 后缀为 x86_64-unknown-linux-gnu.tar.xz
的版本
如果运行闪退,则可以下载 后缀为 x86_64-unknown-linux-musl.tar.xz
的版本
解压:
tar xf archive.tar.xz
chmod +x ruci-cmd
安卓
termux 用户可以下载 后缀为 aarch64-linux-android.tar.xz
的版本
可以先在电脑上解压好,再传到手机中
之后在 termux 中
chmod +x ruci-cmd
开始使用
在ruci-cmd 所在的文件夹中:
windows下,打开 cmd 或 powershell, 运行:
.\ruci-cmd.exe
其它平台,进入终端,输入
./ruci-cmd
为了保持本文的简洁,下面命令行示例统一使用 linux 的格式。
运行ruci-cmd后它会在相同目录下的 resource 文件夹 或 ruci_config 文件夹寻找 local.lua
文件,如果
找到了,就会运行,否则就会退出。
运行时,会同时在 ruci-cmd 的当前目录下生成一个 logs 文件夹,用于存放生成的日志文件。
如果要指定配置文件运行,可以加 -c 参数:
./ruci-cmd -c remote.lua
./ruci-cmd -c local.toml
如果要了解编译等方面的细节,可参考 这里
为了不让 resource 文件夹中的示例文件影响您的自定义配置,您可以把 resource 文件夹重命名为其它名称, 然后建立一个 ruci_config 文件夹,将您的配置文件放在 ruci_config 文件夹中。
mv resource resource_default
mkdir ruci_config
cp resource_default/local.toml ruci_config/local.toml
resource 文件夹中的内容有助于参考使用,建议保留。
调节日志等级为 debug:
./ruci-cmd -l debug
接下来
命令行参数 与 程序运行
综述
我们 ruci 的可执行文件是 ruci-cmd.
所使用的配置文件的格式 可以是 lua (lua配置), 也可以是 toml (toml配置 ).
lua配置更难写一些,但是更灵活一些。 toml 配置更简单一些,但其功能则更少一些。
静态链、动态链
ruci 中引入了 “静态链、动态链” 的概念。这两个概念在ruci中至关重要,因此有必要先对其 有一个基本了解。
静态链就是传统的代理的配置方式,而 动态链 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概念。
toml 配置和基本的 lua配置都是 静态链配置.
而lua配置中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开启 动态链的配置。对于新手来说,先把静态链的写法学会就行了。
运行方式
本地运行:
./ruci-cmd -c local.lua
或
./ruci-cmd -c local.toml
服务器运行:
./ruci-cmd -c remote.lua
或
./ruci-cmd -c remote.toml
macOS 版本要在 系统App:Settings - Privacy & Security 里 allow 一下。
ruci-cmd 会在 下面文件夹中 找 指定的 配置文件
"./",
"ruci_config/",
"resource/",
"dev_res/"
因此如果不想使用 默认打包的 resource 文件夹,可以将其改名为 resource_default, 然后 自己创建一个 ruci_config 文件夹,将自己的配置放在 ruci_config 中,这样 就不会产生混淆
另外,配置文件名称是可以自定义的,不一定要叫 local.lua 或 remote.lua, 这只是 一种命名习惯而已。
日志
ruci-cmd 运行时产生的日志会自动创建并放在 logs 文件夹中, daily rolling
为了调整日志的等级,在运行参数中 有 两种选择:使用命令行参数 或者使用 环境变量
命令行参数法
-l, --log-level <LOG_LEVEL>
可为 ERROR, WARN, INFO , DEBUG, TRACE 小写也可以。
环境变量法
环境变量法比较高级:
在命令的开头加上
RUST_LOG=none,ruci=debug
如
RUST_LOG=none,ruci=debug ./ruci-cmd -c local.lua
如果是powershell就是加上
$Env:RUST_LOG="none,ruci=debug";
如
$Env:RUST_LOG="none,ruci=debug"; .\ruci-cmd.exe -c local.lua
这么写 的效果是:过滤 log, 对其它依赖包的 日志通通不要,只留 ruci 包自己的日志
utils 工具包
ruci-cmd 提供了一些很方便的命令,可以执行一些辅助功能。
生成自签名根证书
./ruci-cmd utils gen-cer localhost www.mytest.com
会生成 generated_crt_and_key.crt
下载外部依赖资源
./ruci-cmd utils mmdb
./ruci-cmd utils wintun
简易文件服务器
./ruci-cmd utils serve-folder
./ruci-cmd utils serve-folder 0.0.0.0:12345
serve-folder 命令 会将 ruci-cmd 当前工作目录下的 "static" 文件夹 作为 文件服务器的根路径。
它不会对用户打印出 static 文件夹中的任何文件,而只有当访问 static 中的用户指定的子文件夹时,才会显示其子文件夹的内容。 这样就保护了根路径的内容。
这个文件夹名不可更改,这是为了防止错误地将私密文件暴露。
如果不给出监听地址,会自动监听 "0.0.0.0:18143"。
示例链接
查看目录 http://0.0.0.0:18143/folder1
下载 http://0.0.0.0:18143/download/folder1/file1.zip
打包
./ruci-cmd utils pack folder1
./ruci-cmd utils pack-z folder1
pack 和 pack-z 命令 可以对工作目录下的指定文件夹 进行打包。
pack是打包为 tar 文件, pack-z 是在打包为 tar.zip 文件。
它会计算 打包好的 tar 文件的 md5 hash, 并将 该 md5 作为 tar 文件的文件名。
如果是 pack-z, 其依然使用 tar 的 md5 作为 文件名,而不是 zip 的 md5。
lua 命令行
./ruci-cmd utils repl
该命令可以启用一个 lua repl (read, execute, print, loop), 用户可以在里面执行一些lua代码。
高级用法
lua配置使用 infinite:
./ruci-cmd -c local.lua --infinite
运行配置的同时 开启 api-server:
./ruci-cmd -c remote.lua -a run
订阅
ruci 中使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订阅,分为三步:打包、服务文件(生成订阅url)、下载。
示例流程
./ruci-cmd utils pack-z resource
mkdir static
mv 83c649c74b8a4c6ebc07a9a99ee350a0.tar.zip static/
./ruci-cmd utils serve-folder
./ruci-cmd -c http://0.0.0.0:18143/download/83c649c74b8a4c6ebc07a9a99ee350a0.tar.zip --in-memory
打包
./ruci-cmd utils pack-z resource
它会把 ruci-cmd 目录下的 resource 文件夹中的全部内容打包为一个 {md5}.tar.zip 文件。 这个 zip文件里面只有一个文件,即 {md5}.tar, 而 {md5}.tar 里面则是 resource 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内容(不包含resource 这个层级)
其中 {md5} 是 {md5}.tar 这个文件的 md5 哈希值。
服务文件(生成订阅url)
之后把 {md5}.tar.zip 文件移动到 ruci-cmd 所在目录的 static 文件夹下。若没有则创建一个。
mkdir static
mv 83c649c74b8a4c6ebc07a9a99ee350a0.tar.zip static/
然后运行 ruci-cmd 的文件服务器
./ruci-cmd utils serve-folder
这样,订阅链接就会自动为 http://0.0.0.0:18143/download/83c649c74b8a4c6ebc07a9a99ee350a0.tar.zip
注意,0.0.0.0 是本机地址,如果您要在公网,可以将ip换为 您的公网ip。
ruci 不提供https、用户鉴权的机制,您可以通过一些反向代理的方式来提供安全性。
在客户端使用订阅链接
正常使用配置文件时,是用的 ruci-cmd -c local.lua
, 此时,只要把 -c 的参数改为对应的下载链接即可:
./ruci-cmd -c http://0.0.0.0:18143/download/83c649c74b8a4c6ebc07a9a99ee350a0.tar.zip
该命令会下载该压缩包、保存到当前目录并使用。它会自动阅读包中的 local.lua 或 local.toml 文件。
如果不想把下载的包保存,则可以加 --in-memory
选项。
如果已经保存了下载好的包,下一次使用时可以直接解压缩里面的内容使用,也可以直接用
./ruci-cmd -c 83c649c74b8a4c6ebc07a9a99ee350a0.tar.zip
或者
./ruci-cmd -c 83c649c74b8a4c6ebc07a9a99ee350a0.tar
注意,如果不解压缩,则不要修改 tar 或 tar.zip 的名字。因为名字要作为 md5 由 ruci-cmd 检查其包内容是否一致。 如果 包的实际内容的 md5 与 名字不一致,则 ruci-cmd 会拒绝运行。
接下来
toml 配置
ruci 配置文件的基本命名逻辑是,
local.toml 代表 在客户端 的配置文件
remote.toml 代表在 服务端 的配置文件
基本格式如下:
[[inbounds]]
chain = []
tag = "in_tag1"
[[outbounds]]
tag = "out_tag1"
chain = []
一个简单示例如下:
[[inbounds]]
chain = [
{ 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 },
"Counter",
{ Socks5 = {} },
]
tag = "in_tag1"
[[outbounds]]
tag = "out_tag1"
chain = [{ Direct = {} }]
chain
每个 chain 都是一个 列表:
chain = [ {}, {}, {}]
它是 MapConfig
的列表.
如果在 inbound 中,则它是 InMapConfig
的列表,
如果在 outbound 中,则它是 OutMapConfig
的列表
写法与lua配置中的写法基本相同,见
需要注意的是,lua 中的 列表外面的大括号是 {}
, 而 toml 中的列表的大括号是 []
接下来
lua配置
ruci 配置文件的基本命名逻辑是,
local.lua 代表 在客户端 的配置文件
remote.lua 代表在 服务端 的配置文件
入门用法如下, 使用 Config 变量:
Config = {
inbounds = {},
outbounds = {},
}
中级用法中,Config 中还有 fallback_route, tag_route, rule_route 这几项:
Config = {
inbounds = {},
outbounds = {},
fallback_route = {},
tag_route = {},
rule_route = {},
}
高级用法中,还有Infinite 配置 。
先学 简单的 Config 入门 吧。
关于 lua语法
在lua中,大括号 {}
被叫做 table, 它即可以当数组用也可以当"字典"用。
行注释以 --
开始,块注释如下:
--[[
]]
如写 x = 1
, 则 x会默认成为 全局变量,这不太好。因此一般都写成
local x = 1
字符串就是 "abc"
, 块级字符串为:
a = [[
abcd
abcd
]]
函数是 :
local function(c)
return 1
end
接下来
Config入门
一般情况下,每个 配置文件里都要写一个 Config 块, 程序 读取解析这个 Config 后就运行。
让我们创建一个 local.lua
文件,内容如下:
Config = {
inbounds = {},
outbounds = {},
}
inbounds 是指 入站, 即 在这里设置 本地监听 的端口
outbounds 是指 出站, 即 在这里设置 远程服务器 的地址
因为可能有多个 入站和出站,所以 inbounds 和 outbounds 都是 列表, 也就是说,下面的示例分别有两个入站 和 三个出站
Config = {
inbounds = { {}, {}}
outbounds = { {}, {}, {}}
}
直接看 最简配置, 还是一步步学起?你说的算~
inbounds/outbounds
inbounds/outbounds 是 inbound/outbound 的列表:
inbounds = { inbound1, inbound2, ... }
inbound/outbound
每个 inbound/outbound 都由 一个 chain 和一个 tag 组成:
{
chain = {},
tag = "listen1"
}
chain
每个 chain 都是一个 列表:
chain = { {}, {}, {}, ..}
它是 MapConfig
的列表.
如果在 inbound 中,则它是 InMapConfig
的列表,
如果在 outbound 中,则它是 OutMapConfig
的列表
每一种 MapConfig
都是一个 由 大括号 括起来的 table
我们先学简单的几个 Config
InMapConfig初探
先学两种 InMapConfig,Listener 和 Sock5Http
Listener
下面配置 监听 本地 tcp 端口 10800:
{
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
}
Sock5Http
Sock5Http 可读取 socks5 协议 和 http代理 协议
{
Socks5Http = {}
}
合体
知道了 Listener 和 Sock5Http 这两个 InMapConfig 后,我们把它 合起来放到一个 chain 中:
chain = {
{
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
},
{
Socks5Http = {}
}
}
再把它包起来变成一个 inbound :
{
tag = "listen1",
chain = {
{
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
},
{
Socks5Http = {}
}
}
}
再把它放入 Config 的 inbounds 中, 作为 目前 inbounds 唯一的 inbound:
Config = {
inbounds = {
{
tag = "listen1",
chain = {
{
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
},
{
Socks5Http = {}
}
}
}
},
}
这样 我们第一个 inbounds 配置就做好了!
OutMapConfig初探
先学 最简单的 OutMapConfig
Direct:
Direct
Direct 是最简单的 OutMap! 它就是直连:
{ Direct = {} }
合体
它 Direct 块 放入 chain 中:
chain = {
{ Direct = {} },
}
再把它放入 Config 的 outbounds 中:
Config = {
outbounds = {
{
tag = "direct",
chain = {
{ Direct = {} },
}
}
},
}
再和 上面 inbounds 结合起来,第一个能用的 lua配置就做好了:
Config = {
inbounds = {
{
tag = "listen1",
chain = {
{
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
},
{
Socks5Http = {}
}
}
}
},
outbounds = {
{
tag = "direct",
chain = {
{ Direct = {} },
}
}
},
}
使用 lua 变量
上面写法是不是太长了?不要急!我们使用lua不是为了让配置变复杂,而是让它变简单,方法就是用变量替换!
我们把每个有意义的子块都给个 变量名
:
local direct = { Direct = {} }
local listener = { 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 }
local sock5http = { Socks5Http = {} }
(local 的用法不在此解释,照抄就行)
如此,整个 配置就变成了
local direct = { Direct = {} }
local listener = { 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 }
local sock5http = { Socks5Http = {} }
Config = {
inbounds = {
{
tag = "listen1",
chain = { listener, sock5http }
}
},
outbounds = {
{
tag = "direct",
chain = { direct, }
}
},
}
最简配置
再替换一次:
local direct = { Direct = {} }
local listener = { 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 }
local sock5http = { Socks5Http = {} }
local listen_inbound = { tag = "listen1", chain = { listener, sock5http } }
local direct_outbound = { tag = "direct", chain = { direct, } }
Config = {
inbounds = { listen_inbound },
outbounds = { direct_outbound },
}
怎么样,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 清晰起来了?爽!先来个 high-five 吧!
配置您电脑的 系统代理 为 socks5或 http, 指向 127.0.0.1:10800
,
然后运行
./ruci_cmd -c local.lua
windows:
ruci_cmd.exe -c local.lua
测试成功!
下一步,学习 各个 MapConfig
的写法
或者直接开始学 各个 route 的写法?
开发相关:参考 rucimp/src/modes/chain/config/mod.rs
开发相关:因为 代码实现方式不同,有些功能相近的 Map的Config是独立的
说明
在 Map说明的 首部标有 in, out 或 in/out 字样,表明可用于 InMapConfig 还是 OutMapConfig
没有任何示例的Map 意为着其写法为 "Name"
, 不 外加大括号,如 "Echo"
, "Blackhole"
其它的配置均要外加 大括号,如 Direct = {}
意味着要 写为 {Direct = {}}
才算一个完整的 table
标有 --optional
的项为可选项。
_addr
的写法
一些项,如 bind_addr,dial_addr, listen_addr, fixed_target_addr 等,其写法都是相同的。如下每一行都是合法的示例
fake.com:80
[::1]:30800
unix://file1
udp://127.0.0.1:20800
tcp://0.0.0.0:80
ip://10.0.0.1:24#utun321
{scheme}://
没给出时,默认使用 tcp. unix 表示 unix domain socket
方括号括起的表示 ipv6
ip 示例中的 24 表示 子网掩码的CIDR表示, utun321 为指定要创建的 tun网卡 名称
入口、出口 Map
Blackhole
out
Direct
out
Direct = {}
可选项为 dns_client
Direct = {
dns_client = {
--...
}--optional
}
OptDirect
in
OptDirect 的出现是 为了给 Direct 添加 sockopt 选项。使用 tproxy 要用该Map
OptDirect = {
sockopt= {
--...
},
more_num_of_files= false, -- 可选
dns_client = {}, -- 可选
}
more_num_of_files 为 true时,在 linux 上,程序将自动调整 系统设置, 防止 出现 num_of_files 不够的问题 ( 在 tproxy 等情况下尤为严重)
BindDialer
in
BindDialer 是 一个 既可以 Bind 又可以 Dial 的配置
Bind 用于 udp 和 ip, dial 则用于 udp,tcp,uds(unix domain socket)
BindDialer 中所有项都是可选的,但 bind_addr 或 dial_addr 中至少有一个要设置
对于 ip, bind_addr 须提供, 否则将报错
对于 tcp/udp, 如果 bind_addr 不提供, 将采用 随机端口
对于 uds, bind_addr 无意义
对于 ip, dial_addr 无意义
对于 tcp/uds, dial_addr 须提供,否则将报错
BindDialer = {
bind_addr = "",
dial_addr = "",
dns_client= {..} --optional
--#[cfg(feature = "tun")]
in_auto_route= {..},
--#[cfg(feature = "tun")]
out_auto_route = {..},
ext= {..}, --optional
}
见Ext
in_auto_route 用于 tun
in_auto_route = {
tun_dev_name = "utun321",
tun_gateway = "10.0.0.1",
router_ip = "192.168.0.1",
original_dev_name = "enp0s1", -- windows/macos 可不填 original_dev_name, linux 要填 original_dev_name
--direct_list = { "192.168.0.204" }, -- 服务端的ip要直连
dns_list = { "114.114.114.114" }
}
out_auto_route 只用于 ip转发 (从本地的tun 转发到 服务器上的 tun)
out_auto_route = {
tun_dev_name = "utun321",
original_dev_name = "enp0s1", --wlp3s0
router_ip = "192.168.0.1",
}
ip 拨号是建立一个虚拟网卡,一般为 tun. 这个一般可以用于配合 tcp/ip stack (smoltcp) 进行全局路由使用,详情 见 local.lua 中的对应示例,以及 这里
OptDialer
in
OptDialer = {
dial_addr= "",
sockopt= {}, --optional
dns_client = {}, --optional
}
Listener
in
Listener = {
listen_addr ="",
ext={},--optional
}
见Ext
TcpOptListener
in
TcpOptListener = {
listen_addr ="",
sockopt={},
ext={},--optional
}
见Ext
Stdio
in/out
Stdio = {
write_mode = "Bytes", --optional
ext={},--optional
}
默认的 write_mode 为 UTF8
, 可以用 Bytes
模式来观察16进制数据
见Ext
Fileio
in/out
Fileio = {
i="",
o="",
sleep_interval=1, --optional, 正整数
bytes_per_turn=100, --optional, 正整数
ext={}, --optional
}
i 表示 输入文件名,o表示输出文件名。
i为自己预先定义好的文件,o则是一个给出的文件名,其内容只有通讯后才知道。
sleep_interval 和 bytes_per_turn 两项配置用于设置发送信息的速率。
见Ext
Tproxy
in
linux only
tproxy 的配置要复杂一些,要分 tcp 和 udp 两部分配置,自动路由的配置则是在 TproxyTcpResolver 中设置的。
local tproxy_tcp_listen = {
TcpOptListener = {
listen_addr = "0.0.0.0:12345",
sockopt = {
tproxy = true,
}
}
}
local tproxy_listen_tcp_chain = {
tproxy_tcp_listen, {
TproxyTcpResolver = {
port = 12345,
--auto_route_tcp = true, -- only set route for tcp
auto_route = true, -- auto_route will set route for both tcp and udp at the appointed port
route_ipv6 = true, -- 如果为true, 则 也会 对 ipv6 网段执行 自动路由
proxy_local_udp_53 = true, -- 如果为true, 则 udp 53 端口不会直连, 而是会流经 tproxy
-- local_net4 = "192.168.0.0/16" -- 直连 ipv4 局域网段 不给出时, 默认即为 192.168.0.0/16
}
}
}
local tproxy_udp_listen = {
TproxyUdpListener = {
listen_addr = "udp://0.0.0.0:12345",
sockopt = {
tproxy = true,
}
}
}
local tproxy_listen_inbounds = {
{
chain = tproxy_listen_tcp_chain,
tag = "listen_tproxy_tcp"
},
{
chain = { tproxy_udp_listen },
tag = "listen_tproxy_udp"
}
}
TproxyUdpListener
TproxyUdpListener = {
listen_addr="",
sockopt={},
ext={}, --optional
}
见Ext
TproxyTcpResolver
rucimp/src/map/tproxy/route/mod.rs
TproxyTcpResolver= {
-- tproxy 监听的端口, 默认为 12345
port=12345, -- 正整数
route_ipv6= false,
proxy_local_udp_53=false,
--局域网段, 默认为 192.168.0.0/16
local_net4 = "192.168.0.0/16",
auto_route = true,
auto_route_tcp=false,
}
所有项都是可选的
auto_route 为 true 时, 若 auto_route_tcp 也为 true, 则 自动路由过程 只会为 tcp 设置路由, udp 将不被路由到tproxy中.
Stack
in
Stack 本身没有任何配置。直接写成 "Stack" 就行。
网络协议 Map
in/out
简单代理协议 Socks5,Http,Socks5Http
Socks5Http = {}
Socks5 = {}
Http = {}
可选用户密码组合, 内容均为可选
Socks5Http = { -- Socks5, Http
userpass: "username1 password1",
more: { "username2 password2", "username3 password3"},
}
字符串中 按whitespace 分割
Trojan
in:
Trojan = {
password: "password1",
more: { "password2", "password3"},
}
同上。password 以明文书写。
out:
{
Trojan = "mypassword"
}
Trojan 的 in 和 out 格式 略有区别, 要注意
TLS
in/out
in:
Tls = {
cert="c.crt",
key="k.key",
alpn = { "h2", "h3"},--optional
}
out:
Tls = {
host="www.myhost.com",
insecure=false,
alpn = { "h2", "h3"},--optional
}
如果任意一方的alpn 没给出, 则连接都通过;如果两方 alpn 都给出, 则只有匹配了才通过
NativeTLS
同上
NativeTLS 使用 系统自己的 tls栈,这样就没有 rust 特征了。
http2
服务端用 H2, 客户端用 H2Single 或 H2Mux,一般用 H2Mux 以使用 多路复用
grpc 也是在 http2 配置中设置
H2
目前 h2 的三种Map 的 Config 格式 是一样的
in
H2 ={
is_grpc=false,--optional
http_config={},--optional
}
H2Single
out
H2Single ={
is_grpc=false,--optional
http_config={},--optional
},
H2Mux
out
H2Mux ={
is_grpc=false,--optional
http_config={},--optional
},
WebSocket
in/out
in:
WebSocket={
http_config = {
--...
} --optional
}
out:
WebSocket={
--... optional
}
Quic
in/out
in:
quic 的 监听端 是直接接管 udp 层的, listen_addr 在这里指定, 而不额外用 Listener
Quic= {
key_path="",
cert_path="",
listen_addr="",
alpn = { "h2", "h3"},
}
out:
Quic= {
server_addr="",
server_name="www.mytest.com",
cert_path="",--optional
alpn = { "h2", "h3"}, --要明确指定 alpn
is_insecure=true,--optional
}
须给出 server_name (域名), 且 若 is_insecure 为 false, 须为 证书中所写的 CN 或 Subject Alternative Name; ruci 提供的 test2.crt中的 Subject Alternative Name 为 www.mytest.com 和 localhost,
cert_path:可给出 服务端的 证书, 这样就算 is_insecure = false 也通过验证 证书须为 真证书, 或真fullchain 证书, 或自签的根证书
spe1: Steganography Protocol Exmaple1
隐写示例协议1
SPE1 = { qa = { { "q1", "a1" }, { "q2", "a2" } } }
qa 中要为 2的偶数次幂个 问答对,问答的内容任意填。但是内容越真实,隐写效果越好。
如果不给出qa,则协议会使用自己生成的问答对。
SPE1 = {}
lua自定义协议
Lua = { file_name = "lua_protocol_e1.lua", handshake_function = "Handshake2" }
lua自定义协议 的写法是高级用法,见 lua自定义协议
辅助 Map
Echo
in/out
Adder
in/out
Adder=3
给 输出 的信息 每字节都加 给定的数值。比如 输入abc, Adder=1, 则输出为 bcd
Counter
in/out
HttpFilter
in
HttpFilter={
--...
}
子块
DnsClient
dns_client = {
dns_server_list = { { "127.0.0.1:20800", "udp" } }, -- 8.8.8.8:53
ip_strategy = "Ipv4Only", --optional
static_pairs = {
['www.baidu.com'] = "103.235.47.188"
} --optional
}
Direct,OptDirect,BindDialer,OptDialer 都可加此块。
ip_strategy 的可能的值: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enum LookupIpStrategy { Ipv4Only, Ipv6Only, Ipv4AndIpv6, Ipv6thenIpv4, Ipv4thenIpv6, } }
不给出时,默认为 Ipv4thenIpv6
SockOpt
sockopt = {
tproxy = true,
so_mark = 255,
bind_to_device = "en0",
}
三项都是可选的
tproxy 为 true时表示 开启 tproxy 功能
so_mark 从0 到 255.
bind_to_device 的一些可能的值:
-- enp0s1(linux 的一般情况) -- en0 (macos 的情况) -- WLAN( windows, 用wifi联网的情况)
Ext
Listener,TcpOptListener, BindDialer, Stdio, Fileio 都能如此配置 ext
ext = {
fixed_target_addr = "udp://8.8.8.8:53",
pre_defined_early_data = "abcde"
}
ext 是 extension 的缩写, 是指定一些额外配置, 内部的项都是可选的, ext 本身也是可选的
fixed_target_addr 一旦设置,意味着 该Map的实际的 代理目标 是指定的值。
常见用例是转发 udp 流量,比如为自己的 出口设置不同的 dns:
listen 一个 本地的 udp 端口 (a), 指定 ext.fixed_target_addr (b), 其为实际想要的dns服务器 然后将 这个listen 所在的链 route 到一个 与远程服务器连接 的 链1上。
之后在自己的 Direct 的 dns_client 中的 dns_server_list 中添加 a, 这样就可以 将所有direct 中用到的dns解析都实际 通过 链1 发送到 服务端,服务端 再将 dns信息发到 fixed_target_addr
这就是 一些代理中的 "dokodemo" 的逻辑.
httpCommonConfig
{
authority = "www.myhost.com",
path = "/ruci_jiandan",
method = "GET",--optional
scheme = "https",--optional
headers= { ["header1"] = "value1", ["header2"] = "value2", },--optional
}
接下来
现在再读 dev_res/local.lua 就会轻松很多了。
学点难的? Infinite
现在我们学习 Config 中几种 route 块的写法:
Config = {
tag_route = {},
rule_route = {},
fallback_route = {},
}
所有 route 都会用到 chain 的 tag
所以我们要求每一条inbound 都要有一个 tag, 每一个 inbound 中的 chain 都要有至少一个 map
tag_route
tag_route = { { "l1", "d1" }, { "l2", "d2" }, { "l3", "d2" } },
tag_route 是一个 字符串对 的列表。对中前者为 inbound 的 tag, 后者为 outbound 的 tag。
这是一种固定的 路由模式,只要来自 l1 的 都会被发到 d1.
fallback_route
首先学一下什么是 fallback.
在一个 inbound的 chain 中,有序地排列着多个 InMapConfig, 即它们代表着多个 Map, 分别记为 map1, map2. 假设 map1 通过了,但 map2 的协议 逻辑检查失败,即 map2 检查数据,发现和 map2 对应的 协议所定义的 特征不一致,那么此时 整个 chain 就此中断。
如果就这样,一般的情况就是 在 log 中记录一下此次 异常情况, 然后继续 监听 其它请求。
但是,有时,map2 错了,我们依然认为 它是一个有效的 map1, 想要 将它转发到一个新的 outbound 上,此时就用到了 fallback_route. 这整个行为就叫 fallback.
没错。这个就是 trojan 协议的 精髓。
fallback_route = { { "listen1", "fallback_dial1" } }
fallback_route 是一个 字符串对 的列表。上面示例就是表示 inbound chain "listen1" 里失败的地方将被转发到 outbound chain "fallback_dial1" 中。listen1 和 fallback_dial1 是它们的 tag.
rule_route
首先给出 与上面的 tag_route 等价的 rule_route, 我们来对比学习:
rule_route = {
{
mode = "WhiteList",
out_tag = "d1",
in_tags = {"l1"}
}, {
mode = "WhiteList",
out_tag = "d2",
in_tags = {"l3","l2"}
}, {
mode = "WhiteList",
out_tag = "fallback_d",
in_tags = {"l1"},
is_fallback = true
}
}
rule_route 和 tag_route 同时出现时, 程序只会采用 rule_route. 因为 rule_route 的内容涵盖了 tag_route
rule_route 的 mode 可为 WhiteList 或 BlackList
WhiteList意思是, 给出的规则必须完全匹配, 才算通过.
BlackList 意思是, 给出的规则有任意一项匹配就算通过.
一般BlackList 用于 路由到 BlackHole, 故名.
不过,上面的情况我们只给了一个 规则,那就是 in_tags, 只有一个规则时,WhiteList 和 BlackList 是一样的。
is_fallback 若为 true, 则 相当于上面的 fallback_route 模式。
因此可以发现, rule_route 可以替换掉 tag_route 和 fallback_route, 属于更高级、更通用的 配置。
下面是一个复杂的情况,有多个规则(rule_route 中 除了 out_tag,mode 以外,其它的项 都是规则):
Config = {
inbounds = {
{chain = chain1, tag = "listen1"}
},
outbounds = { tag = "d1", chain = { "Blackhole" } },
tag_route = { { "listen1", "dial1" }, { "listen2", "dial2" } },
rule_route = {
{
out_tag = "dial1",
mode = "WhiteList",
in_tags = { "listen1" } ,
is_fallback = false,
userset = {
{ "plaintext:u0 p0", "trojan:mypassword" },
{ "plaintext:u1 p1", "trojan:password1" },
},
ta_ip_countries = { "CN", "US" },
ta_networks = { "tcp", "udp" },
ta_ipv4 = { "192.168.1.0/24" },
ta_domain_matcher = {
domain_regex = { "[a-z]+@[a-z]+",
"[a-z]+" },
domain_set = { "www.baidu.com" },
}
}
}
}
这里 ta_ 开头的 四项 都是和 目标地址 有关的,它们是 通过请求网址 的 域名、ip地区 分流 的常见做法。
userset 用于判断 在 InChain 中 那些需要 密码 的 Map 中 使用了 哪些 密码 的用户 属于本分流
接下来
学点难的? Infinite
介绍
infinite 模式下,lua配置不使用 Config 变量,而使用 Infinite 变量
基本格式:
Infinite = {
inbounds = {
{
tag = "listen1",
generator = function(cid, state_index, data)
end
}
},
outbounds = {
{
tag = "dial1",
generator = function(cid, state_index, data)
end
}
}
}
回顾 Config 入门 ,对比下我们发现, Infinite 的 基本结构 和 Config 类似,都有 inbounds 和 outbounds 列表。
不过,列表中的元素中的项不再是 tag 和 chain , 而是 tag 和 函数 generator!
generator 将被重复调用,以生成 chain. 区别就在于,通过函数,我们每次生成的 chain 的内容是可以不同的,也就是说,infinite 实现了 动态链 机制!
先看个能用的示例:
下面这个演示 与Config 入门 中的示例 是等价的:
local direct = { Direct = {} }
Infinite = {
inbounds = { {
tag = "listen1",
generator = function(cid, state_index, _data)
if state_index == -1 then
return 0, {
stream_generator = {
Listener = { listen_addr = "0.0.0.0:10800" }
},
new_thread_fn = function(cid, state_index, _data)
local new_cid, newi, new_data = coroutine.yield(1, {
Socks5 = {}
})
return -1, {}
end
}
end
end
} },
outbounds = { {
tag = "dial1",
generator = function(cid, state_index, _data)
if state_index == -1 then
return 0, direct
else
return -1, {}
end
end
} }
}
首先是要了解,generator 的 返回值有两个,第一个值是 index, 负数表示链结束。 第二个值是 当前链节点 所生成的 Map。
如果是 Listener ,情况则复杂一些,要使用一个 {stream_generator, new_thread_fn }
stream_generator 是一个 正常的 InMapConfig, 而 new_thread_fn 则是一个函数, 它在 stream_generator 每监听到一个新请求时被调用, 因此它内部用到了 lua 的用法 coroutine.yield, 这个就照抄就行。
总之 coroutine.yield 参数中 我们又 返回 一个数和一个 InMapConfig,
而 coroutine.yield 函数的 返回的时机, 就是我们再次定义下一个 InMapConfig 的时机。
如果链中还有 Map, 我们可以继续调用 coroutine.yield, 如果已经到了 链尾,我们则
直接 return -1, {}
就行。
不难,习惯就好。
其它
有限动态链
ruci 还有一个 有限动态链 的用法,其功能 完全介于 Infinite (完全动态链) 和 Config (静态链) 之间,请在 项目中搜索 Dyn_Selectors 以进行学习
简单讲 有限动态链 就是 基于 Config 的 列表,动态返回 index. 因此虽然它是 动态的,但却要预先定义好每一种可能,因此叫做 有限动态链 。
因为其夹在 Config 和 Infinite 之间,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。但是其使用难度比 Infinite 要低很多。
接下来
lua用户自定义协议
ruci 中提供 lua用户自定义协议方式来 大大提高使用的灵活性。
方法是,用户首先在配置文件中指定 链中的一个Map为 Lua:
local config_21_lua_example1 = {
inbounds = { {
chain = listen_socks5http,
tag = "listen1"
} },
outbounds = { {
tag = "dial1",
chain = { dial, tlsout, trojan_out, { Lua = { file_name = "lua_protocol_e1.lua", handshake_function = "Handshake2" } } }
} }
}
里面指定了 具体实现协议的 lua_protocol_e1.lua
文件 以及里面的 Handshake2
函数 作为 协议的握手函数
lua_protocol_e1.lua:
function Handshake(cid, behavior, addr, firstbuff, conn)
return conn, addr, firstbuff
end
cid 为字符串, behavior 为1 表示 client, 为 2 表示 server, addr 表示 代理要连接的目标地址。 firstbuff 为数据的首包。 conn 为链中上一个Map 的连接。
上面函数的具体实现就是将内容按上一个Map的原样返回
如果要返回一个自定义的新Map,则可以返回一个 包含读、写、关、冲 四个函数的table
function Handshake(cid, behavior, addr, firstbuff, conn)
Cid=cid
TheConn = conn
Behavior = behavior
return { Read, Write, Close, Flush }, addr, firstbuff
end
上面函数把 cid, behavior, conn 保存到了全局变量中,这样就可以在 四函数中访问这些值了
其中, conn有 poll_read, poll_write, poll_close, poll_flush 四个方法。
它们都接收一个 cx 作为参数。这里不用管cx是什么,只要记住原样传递即可。
Read
Read函数除了 cx外还有一个 buf 变量。 buf 变量可以作为 conn:poll_read的参数,也可以在 Wrap_read_buf(buf) 后变为一个 lua可以访问的变量类型,其有如下方法:
put_slice
filled_len
filled_content
这种类型的变量也可以用 local b = Create_read_buf(1024)
创建。
而如果要将 lua 可以访问的buf作为 poll_read的参数,则要加一个 get_ptr
:
conn:poll_read(cx, b:get_ptr())
而使用完 lua的buf后,要调用 b:drop()
来释放内存。
示例:
function Read(cx, buf)
-- print("lua read2 called")
local result = TheConn:poll_read(cx, buf)
if result:is_pending() then
return -1
elseif result:is_err() then
return -2
else
local rb = Wrap_read_buf(buf) -- 用 Wrap_read_buf 将 buf 转为 lua 可调用的 版本 (未转时仅能作 poll_read 的参数)
local n = rb:filled_len()
print("lua read2 got", n, Cid)
if n > 10 then
n = 10
end
local s = rb:filled_content(n)
print("read head ", inspect(s:sub(1, 1))) --获取第一个字节的值 并打印出来
return 0
end
end
Write
function Write(cx, str)
-- print("lua write2 called", str:len())
local result = TheConn:poll_write(cx, str)
if result:is_pending() then
return -1
elseif result:is_err() then
return -2
else
local n = result:get_n()
-- print("lua write2 finish", n)
return n
end
end
Close
function Close(cx)
-- print("close2 called")
local result = TheConn:poll_close(cx)
if result:is_pending() then
return -1
elseif result:is_err() then
return -2
else
return 0
end
end
Flush
function Flush(cx)
-- print("flush2 called")
local result = TheConn:poll_flush(cx)
if result:is_pending() then
return -1
elseif result:is_err() then
return -2
else
return 0
end
end
其它
ruci还在lua中注册了 Debug_print
,Info_print
,Warn_print
函数,可以用于向日志打印自定义输出(以debug,info,warn 级别)
还有 Load_file 函数,可以用它加载 tar 中的文件。(只在 静态链中有效)